第 95章 景山公园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95章 景山公园1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北京城,林悦与刘据踏着青石阶缓步而上。

“此处原名煤山,元、明、清三代皆视其为皇家后苑。”林悦驻足指向不远处苍翠的山峦,"因曾堆积宫廷用煤而得名,不过世人更熟知它另一个名字——景山。"

刘据仰头望去,葱郁的林木间隐约可见飞檐斗拱,晨钟暮鼓声似从历史深处传来。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石阶上布满青苔,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转过一道弯,林悦停在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下。树干扭曲如虬龙,枝桠间缠绕着暗红的绸带,在风中轻轻摇曳。"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便是在此处自缢。"

她的声音低沉而凝重,"崇祯帝望着满城烽火,在衣襟写下'“朕自登基十七载,三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首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行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随后自缢于这棵树下。"

刘据伸手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指尖触到沟壑间残留的刻痕,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个亡国之君的绝望与不甘。"姐如,他能写下如此血书不像是一个昏君啊!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他喃喃自语,目光中满是唏嘘。

林悦望着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宫阙,轻声叹息:"勤政十七年,他夙兴夜寐批阅奏章,却拆了魏忠贤的制衡,放任东林党争如野草疯长。

裁撤驿站省了六十万两银子,却逼反了李自成;加征三饷充实国库,却让千万流民揭竿而起。"

她的指甲无意识抠进掌心,"当松锦之战十万明军全军覆没,当李自成的大顺军踏破彰义门,他才明白帝王之术从来不是宵衣旰食就能参透的。"

刘据刘据沉默片刻,又开口道:“那他也算是个有骨气的皇帝,没有逃亡也没有投降。”

林悦点了点头,“是啊,他以死殉国,保住了帝王最后的尊严。只是这天下苍生,终究还是为他的失误买了单。”

两人正说着,一阵风拂过,老槐树上的绸带飘动得更快,刘据拉住林悦:“姐姐,你可以跟我说说他吗?”

“好啊!崇祯名叫朱由检,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

因生母早逝,自幼由养母抚养,1622年被封为信王,年少时目睹宦官魏忠贤专权、东林党争激烈,对朝政腐败有首观感受。

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病逝,无子嗣,朱由检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皇位,时年17岁。

此时明朝己面临内忧外患:后金在辽东崛起,农民起义初现,魏忠贤阉党与东林党争斗不休,国库空虚,边防废弛。

登基后,崇祯迅速展现政治手腕,先是瓦解魏忠贤党羽,后逼迫魏忠贤自缢,终结了阉党专权的局面,朝野一度称快,时人赞其“神明自运”。

他在位期间极度勤政,据记载“鸡鸣而起,夜分不寐”,每天批阅奏章至深夜,甚至因过度劳累而咳血。

为节省开支,他缩减宫廷用度,穿打补丁的龙袍,试图以个人努力扭转颓势。

铲除魏忠贤后,东林党势力壮大,但文官集团内斗并未停止,反而因“袁崇焕案”“南迁之争”等事件互相倾轧,崇祯对文官集团从信任转为猜忌,频繁更换首辅(17年换50余人),导致朝政缺乏连续性。

为解决辽东军费,崇祯加征“辽饷”“剿饷”“练饷”(史称“三饷”),加重百姓负担。

同时,1628年起全国多地爆发旱灾、蝗灾,流民西起。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势力迅速壮大,1640年后形成燎原之势。

崇祯初期信任袁崇焕,委以“五年复辽”之任,但1629年皇太极率清军绕道蒙古入关,兵临北京(史称“己巳之变”),崇祯中后金反间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此后辽东防线再无得力统帅,1642年松锦之战后,明朝在辽东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清军入关只是时间问题。

1644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彰义门,崇祯见大势己去,先命周皇后、袁贵妃自尽,又挥剑砍伤长平公主(“汝何故生我家!”),随后携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今景山),在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下自缢,时年34岁。

遗书中写道:“朕自登基十七载,薄德匪躬,上干天咎……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其实崇祯并非昏君,但因从小没有接受过帝王训练,缺乏治国的权谋与远见。

他性格刚愎自用又多疑,既想清除弊政,又无法平衡各方势力,比如拆毁魏忠贤的制衡,却放任东林党坐大。

决策常因急躁而失误,比如裁撤驿站节省六十万两,却逼反李自成。

明朝末年的积弊己现,土地兼并、吏治腐败、边防废弛,又是小冰河时期,己非一人之力可挽回,他的勤政更像是在为王朝的崩塌做最后的挣扎。”

【大秦。

秦始皇眉头紧蹙,满脸忧虑地叹息道:“这崇祯皇帝若是出生在明初时期,如此勤勉努力,说不定会成为一个相当出色的守成之君啊!”他感慨万千,仿佛对崇祯皇帝的命运深感惋惜。

大唐

李世民也不禁唏嘘起来。身为一代帝王,他自然能够理解崇祯皇帝的处境和无奈。

然而,身处这明末乱世,崇祯皇帝面临的挑战实在是太大了,即使他再怎么勤勉,也难以挽回大明王朝的颓势。

李世民从上帝视角审视着崇祯一朝,心中暗想,其实崇祯皇帝还是有机会保住这万里江山的。

只可惜,他在用人方面频频出错,导致许多能臣干将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使得局势愈发不可收拾。

这位明朝的亡国之君,从某些方面来说,也并非一无是处。

至少,他保住了帝国的最后一丝气节和尊严。

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他明明可以选择苟且偷生,向敌人投降,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宁死不屈!

要知道,有时候,面对死亡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

或许对于朱由检来说,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一种摆脱困境的方式。】


    (http://888zwz.com/book/dhfgaf-9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888zwz.com
三八中文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