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西合,城市华灯初上。苏逸尘的书房里却亮着一盏孤零零的台灯,将伏案的身影长长地投在堆满书籍和资料的墙壁上。
窗外车水马龙的喧嚣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这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翻动厚重书页的哗啦轻响。
他面前摊开的,是一本深蓝色硬壳封面的笔记本。封皮边缘己磨损起毛,露出内里的纸板,几个遒劲有力的钢笔字烙印其上——《奘铃村田野调查手札(初稿)》。
这是他硕士毕业论文的核心素材来源,也是他无数次午夜梦回的起点。
他修长的手指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轻轻翻开笔记。
内页的纸张己然泛黄,边缘卷曲,散发出淡淡的旧纸特有的、混合着墨水和尘埃的气息。
字迹是熟悉的、属于他自己的笔体,但比起现在显得更为青涩,却也更为锐利,充满了初涉神秘领域时那种按捺不住的好奇与兴奋。
“……奘铃村,地处西南深山褶皱,交通闭塞,信息隔绝,村名由来,据村中几位仅存的老者口述,与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传说密切相关……”
他的目光掠过一行行熟悉的文字,指尖无意识地抚过那些用不同颜色墨水标注的重点和下划线。
笔记里,详细记录了他当年通过各种渠道艰难搜集来的碎片信息:
“村中核心信仰为‘六葬菩萨’,然此‘菩萨’形象诡异,非佛非道,三头六臂,青面獠牙,周身缠绕毒蛇,足踏骷髅,极具威慑与邪异感,村民讳莫如深,仅称其为‘大士’或‘葬尊’。”
“祭祀核心仪式——‘纸新娘’习俗。每隔特定年份,需挑选生辰八字契合的纯洁少女,以特制彩纸糊裱嫁衣,举行盛大‘婚礼’,最终送入村后禁地‘六葬灵塔’…再无生还,此习俗残忍愚昧,疑为古代野蛮人祭之遗存。”
“村中权力核心为‘大巫贤’,世袭罔替,掌控祭祀权柄与村中大小事务。其居所位于村落最高处,称为‘巫贤殿’,常人不得靠近。传言其拥有沟通鬼神、驱邪治病之能,村民对其敬畏如神祇,亦恐惧如蛇蝎。”
“村西有乱葬岗,名为‘葬铃坡’。传说此地为历代‘纸新娘’及触怒葬尊者埋骨之所,夜半常有凄厉风啸,如百鬼哭嚎,村民视为禁忌,绝口不提。”
“另据一疯癫老妪断续呓语,提及村中曾藏有玄奘法师遗留之物……‘魔典’与‘法铃’……乃不祥之源,引来邪神窥伺,致使村落世代受诅……”
苏逸尘的目光在“魔典”与“法铃”这几个字上久久停留。当年,他只当是疯话,在笔记旁用红笔冷静地批注:
“无可靠文献佐证。玄奘法师西行路线并无此地记载,疑为村民附会传说,或某种精神象征物,需进一步考证。”
他翻过一页,一张夹在笔记里的黑白老照片滑落出来。
照片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但依稀可见一座笼罩在浓雾中的破败村落,依山而建,房屋低矮歪斜,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压抑。
村落后方,一座高耸的、形制奇特的塔状建筑尖顶刺破雾霭,正是笔记中提到的“六葬灵塔”。
塔身线条扭曲,即使透过模糊的影像,也给人一种强烈的不适感。
苏逸尘拿起照片,指腹轻轻着冰冷的相纸。
当年实地调查的片段瞬间涌入脑海:
村民警惕而麻木的眼神,对他询问“纸新娘”时瞬间闭紧的嘴巴,空气中弥漫的香烛混合着陈腐的气息,以及踏入村西那片被荆棘和枯树包围的乱葬岗时,骤然下降的温度和皮肤上炸起的寒毛……
那种被无数双看不见的眼睛在阴影中窥视的感觉,至今想来仍让他脊背发凉。
他放下照片,拿起笔,在最新的一页空白处写下今天的日期。
笔尖悬停片刻,然后落下:
“……三年了,奘铃村的疑云非但未曾消散,反而在后续查阅的诸多地方志残卷、民间异闻录中,发现了更多与之关联的、指向‘非自然现象’的离奇事件记载。‘纸新娘’绝非孤例,其背后隐藏的黑暗逻辑与可能存在的、超脱现有认知体系的力量场域……值得深入探究。‘魔典’、‘法铃’之说虽荒诞,然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或许,是时候重返那片迷雾之地了。”
字迹沉稳有力,透着一股被理性过滤后、却更加坚定的决心。
台灯的光晕将他笼罩,泛黄的笔记、模糊的照片与他沉静的侧影构成一幅孤独求索的画面。
书桌上,一个黄铜罗盘静静躺着,玻璃罩下的指针在微弱的地磁场作用下,极其缓慢地调整着方向。
(http://888zwz.com/book/fa0b0b-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888z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