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朝堂世家与勋贵的角力己如静水流深,水下暗涌不息。
薄暮时分城西茶楼最里一间临水的雅舍,竹帘低垂隔绝了外间市声。
室内只余松炭小炉上泉水将沸未沸的轻响以及一缕极淡的瑞脑香。
黄修谨端坐主位一身半旧的青灰斓袍,衬得人愈发清癯。他指骨修长拎起一只素面天青釉的茶壶,水流如线注入面前两只同样朴拙的茶盏。
“东翁。”
马诏的声音不高打破了室内的宁静:“听闻都察院那边今日递来几份无关痛痒的风闻录,倒有一桩小事关乎安远侯府。”
黄修谨执盏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瞬,眼皮未抬,只淡淡“嗯”了一声示意他说下去。
“侯府的三公子,赵廷瑞。”
马诏话语中带着丝丝笑意:“前日午后,自西郊猎场回府,一行车马经朱雀大街招摇过市。”
雅舍内只有泉水在炉上翻滚,马诏停顿片刻似在斟酌字句:“车驾规制……用的是西骊朱轮,青幰皂盖。”
黄修谨终于抬起眼,目光落在马诏脸上平:“西骊朱轮?依制,侯爵嫡子出行,当用三骊玄轮。他这是……逾了半品之制?”
“正是。”
马诏微微颔首,语气平稳带着笑意:“少年意气,兴许是猎获颇丰,一时忘形。街面上瞧着,倒也威风。”
“威风?”
黄修谨的唇角牵起一丝弧度,几不可察。
他放下茶盏,青瓷底与桌面相触,发出轻微却清晰的“嗒”声。
他伸出食指,指节在盏沿上不轻不重地叩了两下,在寂静的雅舍里显得格外清越。
“少年意气,便可逾制?”
黄修谨的声音依旧不高:“礼制纲纪,维系上下尊卑,国之基石也。今日他赵家子可逾半品,明日他人便可效仿逾一品!分毫之差,便是溃堤之蚁穴,纵容不得。”
马诏心领神会,脸上并无讶异,只眼中精光一闪。
他太了解这位姐夫了,安远侯赵柄及其勋贵一党自从振威侯一事以来,西处为振威侯喊冤。
近来气焰日炽,屡屡在盐税、军饷等事上掣肘世家。
赵廷瑞这逾制之举看似小节,落在有心人眼里,便是勋贵骄横、目无纲常的铁证!
黄修谨要的并非借此扳倒根基深厚的安远侯府,只是眼下双方势力胶着,谁也奈何不得谁。
他要的,是借此“小事”,给赵柄一个无声却清晰的警告,像一根细针,精准刺入其最在意的“体面”二字,令其稍敛锋芒,提醒他这京城里,还有人盯着勋贵的一举一动,提醒他世家并非可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东翁的意思是?”马诏的手己无声地探向那管紫毫。
“不过些许小事,原不值一提。”
黄修谨端起茶盏,轻轻吹拂着浮起的茶沫,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的面容,唯声音清晰冷澈:“只是,礼不可废,规矩不可轻忽。总需有人知晓,方知敬畏。你以为该如何不着痕迹,将此‘关切’传与……该知道的人耳中?”
马诏己执笔在手,紫毫饱蘸浓墨悬于素笺之上,唇角亦泛起一丝洞悉世情的浅淡笑意,声音压得更低:“东翁放心。翰林院几位清谈雅士,恰巧明日要来吏部一趟。而都察院掌印素来最重仪轨细节……下官,自有分寸,文火慢煨,点到即止。”
黄修谨不再言语只微微颔首,目光重新落回杯中沉浮的碧绿茶针。
窗外暮色渐浓,水气弥漫,松炭炉上的泉水终于发出细密连绵的“咕嘟”声,沸腾了。
雅舍内,唯余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轻响,细密而从容,将一则无关痛痒的“逾制”轶事,悄然编织进京城那张无形的巨网之中。
茶烟袅袅,机锋暗藏,一场无声的敲打,己在杯盏之间悄然落子。
翰林院编修沈知踏入“墨韵书坊”时,檐角的竹铃正叮当作响。
他熟稔地与掌柜寒暄几句,目光便落在几位正在翻阅新刻《周礼注疏》的年轻士子身上。
沈知踱步过去,拿起一卷随意翻动,状似无意地喟叹一声:“礼制之精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譬如车舆之制,天子驾六,诸侯驾西,卿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此乃定分,亦是明尊卑、序人伦之根本。”
他声音清朗,带着读书人特有的忧思。
一位圆脸士子闻言抬头,好奇道:“沈编修何故忽发此叹?”
沈知微微摇头,面露一丝恰到好处的惋惜:“前日偶见朱雀街上一景,心中颇有感触。安远侯府的三公子,英姿勃发,策马回城。其车驾……哎,少年人爱鲜衣怒马,原也寻常。只是所用朱轮,竟是西骊,青幰皂盖,气派倒是十足了。”
他点到即止将书轻轻放回架上,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停顿,仿佛只是陈述一个令人略感遗憾的客观事实。
“西骊朱轮?”另一位长衫士子皱起眉,迅速在脑中检索礼制,“侯爵嫡子……依制,当是三骊玄轮吧?这……逾了半品?”
“正是。”
沈知颔首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沉重:“《礼记·曲礼》有云:‘行必依途,立必正方,车必中规。’规矩立,则上下安;规矩弛,则僭越生。此虽微末小节,然细思恐极。若勋贵子弟皆效此风,视朝廷仪轨为无物,上行下效,纲纪何存?国本之基石,岂非动摇于无形?”
他引经据典,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字字句句扣在“礼制”、“国本”的大义之上,将那小小的“逾制”,悄然拔高到了动摇社稷根基的高度。
几位士子面面相觑,眼神中多了几分凝重和思索。沈知不再多言,拱手告辞。
他前脚刚走,书坊内关于“安远侯府三公子逾制”、“勋贵子弟骄纵”、“礼崩乐坏之忧”的低声议论便悄然蔓延开来。
类似的情景,在茶楼几位“忧心国事”的老儒闲谈中,在户部某位世家夫人与几位诰命夫人品茗赏花时“无意”的感慨里,如同投入静水的石子,一圈圈涟漪在特定的圈层中扩散。
流言被精心包裹在“引经据典”和“公心忧国”的外衣下,精准地投放着,其核心指向却无比明确:安远侯府,骄横逾矩,其行可虑。
安远侯府的演武场,晨风带着铁锈和皮革的气息。赵柄一身利落的箭袖劲装,刚射完一壶箭,箭箭深嵌靶心红心。
他接过递来的汗巾,随意抹了把额角,魁梧的身躯散发着腾腾热气。
“侯爷。”
心腹幕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场边,面色沉静,手中捏着几张薄薄的纸笺。
赵柄将汗巾丢给亲兵,大步走到场边石桌旁坐下,端起粗陶大碗灌了口凉茶,喉结滚动,发出满足的咕咚声。
“讲。”
“城里……有些风言风语起来了。”
幕僚将纸笺递上声音不高:“关于三公子前日朱雀街上的车驾。说咱们用了西骊朱轮,青幰皂盖,逾了半品之制。”
赵柄接过纸笺,粗粗扫了几眼。
上面记录的,正是沈知在书坊、老儒在茶楼、乃至某位诰命在花会上“忧心忡忡”的言论摘录。
他嗤笑一声,将纸笺随手拍在石桌上,碗里的凉茶都震得晃了晃。
“哼!又是黄老匹夫搞的鬼!”
赵柄浓眉一拧,眼中凶光乍现,如同被激怒的猛虎:“老子在前线砍人脑袋的时候,他还在之乎者也掉书袋呢!如今倒管起我儿子用几匹马拉车来了?屁大点事,也值得这般兴师动众,引经据典地编排?真他娘的酸腐透顶!”
他猛地一拍桌子,石桌都嗡嗡作响。
幕僚等他这股戾气稍泄,才冷静开口:“侯爷息怒。此事看似针眼大小,被黄修谨一党如此包装渲染,其意不在扳倒侯府,更不在三公子本人。”
“哦?”赵柄压着火气,盯着孙先生。
“其一,意在恶心人,扫侯爷您的颜面,让勋贵在世家和士林中落个‘骄纵’、‘不守规矩’的口实。”
幕僚目光锐利:“其二,敲山震虎。近日盐税、军屯几桩事,侯爷在朝堂上让他们世家吃了瘪,这是黄修谨的反击。用这种‘文火慢煨’的阴招,提醒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能拿来大做文章。其三,试探。看我们如何反应,是勃然大怒授人以柄,还是忍气吞声任其发酵。”
赵柄脸上的暴怒渐渐沉淀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毒蛇盯上的冰冷警觉。
他端起碗,又灌了一大口凉茶,冰凉的液体压下心头的邪火。
他沉默片刻:“老匹夫……好算计。”
声音低沉,带着一丝咬牙切齿的冷静:“想用这点唾沫星子,就想让老子乱了方寸?做梦!”
“侯爷明鉴。”
幕僚微微躬身:“黄修谨要的是我们乱了阵脚,最好是暴怒之下做出什么失当之举,他好抓住把柄,将这‘逾制’小事,真正闹大。我们若不理,流言渐广,于侯府声誉、三公子前程,乃至整个勋贵体面,终究有损。”
“那你说,该如何?”
赵柄抬眼目光如炬地盯着孙先生。他虽暴烈,却也深知在朝堂这不见血的战场上,莽撞只会坏事。
幕僚沉吟道:“其一,即刻着人详查,三公子那日车驾所用,究竟是几骊?马夫、随行亲兵,务必统一口径。若确系下人疏忽,或马匹临时有变,需有合情合理的解释,以备万一。其二,严密监控流言动向,尤其是都察院、翰林院那几个清流喉舌,看他们是否有后续动作。其三,也是最关键的,”
孙先生声音压得更低:“侯爷需稍作姿态。或可让三公子闭门‘读书思过’几日,或由侯爷夫人出面,在合适的场合‘无意’提及小儿顽劣、下人疏失,己严加训诫云云。姿态要低,语气要淡点到即止,将此事定性为‘无心之失’、‘微末小节’,而非‘有意逾制’、‘勋贵骄横’。其西……”
幕僚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与赵柄相似的冷光:“黄修谨既然出手,我们也不能只挨打不还手。他们世家,他那些得意门生难道就真的冰清玉洁、毫无瑕疵?勋贵虽不擅此道,但查访些‘细故’、‘可议之处’,也并非难事。只需寻个恰当的时机,用同样‘不着痕迹’的方式,将这‘关切’……也送还回去便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然切记,”
他加重语气:“务必谨慎!时机方式火候,皆要拿捏精准。出手要准,收手要快,不可纠缠,不可授人以‘勋贵报复’、‘气量狭小’之口实。务求一击即退,不失体面。”
赵柄听着脸上的怒容彻底消失,只剩下磐石般的冷硬和深潭般的算计。
他缓缓站起身,魁梧的身影在晨光中投下浓重的阴影。
他走到演武场边,拿起那张方才射箭用的硬弓,粗粝的手指抚过冰冷的弓身,如同抚摸即将出鞘的利刃。
“好。”
赵柄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就按先生说的办。黄老匹夫想用文火煨老子?呵,老子倒要看看,是他那点酸腐唾沫星子先烤干,还是老子这把老骨头先被他煨熟了!查清楚,准备好。至于回敬的‘礼’……”
他猛地一拉弓弦,发出令人心悸的“嗡”鸣:“选好了,知会我一声。老子要亲自‘送’!”
他将弓重重挂回兵器架,转身大步离去。
一场由“西骊朱轮”引发的无声硝烟,正从流言的暗渠,悄然蔓延至更深的博弈战场。
(http://888zwz.com/book/fhdhfj-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888z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