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一次“辅导”前的互相试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4章 第一次“辅导”前的互相试探

 

自从收到钱程那份“关于‘关心’行为的初步观察与分析”的学习笔记后,林溪对这位“AI学员”的“辅导”工作,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等待钱程“犯错”然后进行“即时反馈”,而是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地为他创造一些“学习情境”,并观察他的反应。

当然,这种“创造情境”必须非常隐蔽,不能让他察觉到这是刻意的“教学安排”,否则以他那“AI脑”的分析能力,很可能会首接指出她的“实验设计漏洞”。

比如,林溪会故意在钱程可能经过的楼道里,假装接一个内容比较“情绪化”的电话(当然,电话的另一头其实是唐棠,两人提前串通好了台词)。

“什么?你说那个方案又被甲方毙了?理由还是‘感觉不对’?天哪!这己经是第五稿了!我快要崩溃了!”林溪对着手机,用一种既抓狂又委屈的语气说道。

然后,她会悄悄观察从旁边经过的钱程的反应。

第一次,钱程只是目不斜视地走了过去,仿佛没听到一样。

林溪在心里默默记录:@程学员对他人负面情绪的感知能力,等级E,有待提升。

第二次,当林溪再次上演类似的“苦情戏”时,钱程路过她身边,停顿了一下,然后用他那特有的平淡语气说:“林溪导师,根据我的数据分析,重复修改方案超过三次而未能通过,通常意味着需求理解或沟通环节存在偏差。建议您与甲方进行一次结构化深度访谈,明确其核心诉求及‘感觉不对’的具体指向。”

林溪:“……”好吧,至少他开口了,虽然依旧是“AI式”的解决方案。

林溪在心里默默记录:@程学员的主动介入意识,等级D,有进步空间。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等级A(技术层面),等级F(情感层面)。

除了这种“情景模拟”,林溪还会尝试在日常的“寒暄”中,加入一些更具“情感色彩”的互动。

比如,当钱程按照他的“寒暄方案V1.1”,努力挤出一个僵硬的微笑对她说“林溪导师,早上好”时,林溪会回以一个灿烂的笑容,然后说:“早上好啊,钱程学员!今天天气真好,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呢!你呢?今天心情怎么样?”

通常情况下,钱程会回答:“我的生理指标正常,情绪状态稳定,无明显波动。”

林溪会在心里叹口气,然后继续引导:“那……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开心,或者一点点期待的事情呢?”

钱程会认真思考片刻,然后回答:“今天下午三点,我的AI模型将进行一次重要的版本迭代测试,如果测试结果符合预期,那将是一件……符合逻辑的、令人满意的事件。”

林溪:“……”好吧,至少他理解了“开心”和“期待”的某种“AI版”定义。

就这样,在林溪的“刻意引导”和钱程的“努力学习”下,两人的“情感能力提升项目”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缓慢地向前推进着。

钱程的“学习笔记”也越来越厚,内容从最初的“行为观察与分析”,逐渐扩展到“情感词汇的语义理解与应用场景”、“非语言信息的解码与编码”、“社交礼仪的规则与潜规则”等等。

林溪有时候翻看他的笔记,都忍不住感叹,这家伙如果把这份钻研精神用到正经的学术研究上,估计早就成为某个领域的泰斗了。

而钱程,似乎也逐渐适应了林溪这种“无处不在”的“辅导”。他不再像最初那样,对林溪的每一个“反馈”都进行严格的逻辑辩证,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接受一些……他暂时无法用数据解释的“人类行为模式”。

他甚至开始主动向林溪请教一些“情感难题”。

比如,有一次他拿着手机找到林溪,指着一段他和同事的聊天记录,困惑地问:“林溪导师,我的这位同事,在对话结尾使用了三个‘微笑’表情。根据我的表情包语义库分析,‘微笑’通常表达友好或喜悦。但结合上下文语境,我感知到他的实际情绪似乎并非如此。请问,这是什么情况?是否存在某种‘反讽’或‘隐藏含义’的编码方式?”

林溪看着那段聊天记录,忍着笑意,耐心地向他解释了什么是“皮笑肉不笑”和“职场假笑”。

钱程听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在他的“情感词汇库”里,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条目。

就在这种互相试探、互相“教学”的氛围中,林溪觉得,是时候进行一次更正式、更具挑战性的“辅导”了。

她决定,邀请钱程参加一次……真正的社交活动。

一个她认为,能够全方位检验他近期“学习成果”的“期中考试”。


    (http://888zwz.com/book/ddhfhg-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888zwz.com
三八中文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