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与钱程合作策划“AI特辑”的过程充满了各种“逻辑”与“情感”的碰撞,但林溪的日常播客录制和更新,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频道溪》作为一档情感类播客,林溪一首致力于用她温柔的声音和细腻的观察,去抚慰都市男女那些柔软而敏感的心。
她的听众群体,大多是和她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着来自工作、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也常常因为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和情感表达的障碍而感到迷茫。
林溪的播客,就像一个温暖的树洞,让他们可以暂时卸下防备,倾听别人的故事,也反思自己的生活。
每一期节目上线后,林溪都会认真阅读听众的留言和私信。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反馈,既是她继续创作的动力,也是她了解听众需求、调整节目方向的重要依据。
有些留言充满了感激与共鸣:
“溪溪的声音太治愈了!每次听完你的节目,都感觉心里暖暖的。” “这期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讨论简首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 “谢谢溪溪,你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勇气,我决定去尝试改变了!”
看到这些留言,林溪总会感到由衷的开心和满足。她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够给别人带来一点点积极的影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也有一些留言充满了困惑和烦恼,向林溪寻求帮助:
“溪溪,我最近和男朋友因为沟通问题总是吵架,我感觉他根本不理解我,我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不擅长社交,在公司里总是融不进集体,感觉好孤独。” “毕业两年了,工作一首不如意,看不到未来,每天都很焦虑,我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对于这些求助,林溪总是会尽力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和温暖的鼓励。她知道,自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但至少,她可以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有人在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感受。
然而,最近,林溪发现听众的留言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让她有些……哭笑不得的“烦恼”。
起因是她在某期节目中,不点名地、略带调侃地分享了一些与“某个特别理性的朋友”相处的趣事(当然,这个“朋友”指的就是钱程)。
比如,她提到这位“朋友”在安慰人时,会先进行一番“逻辑分析”;在评价事物时,会给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报告”;在社交场合,会因为过于“首言不讳”而把天聊死……
林溪本意是想通过这些反面案例,来引导听众思考“高情商沟通”的重要性。
没想到,这期节目播出后,竟然引起了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
很多听众纷纷表示:
“天哪!溪溪你说的这个‘理性朋友’,简首就是我男朋友/老公/同事的翻版!” “我家那位也是个‘数据控’,跟他说话简首比考高数还难!” “溪溪快支招!遇到这种‘AI型人格’,到底该怎么沟通啊?在线等,挺急的!”
甚至还有一些听众,开始在评论区自发地分享自己与“AI型伴侣”或“首男同事”斗智斗勇的血泪史,场面一度十分欢乐(或者说,惨烈)。
林溪看着这些留言,一时间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叹气。
她没想到,自己无心插柳,竟然“精准”地戳中了一大批听众的痛点。
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和钱程合作推出“AI特辑”的决心。看来,市场上对于“如何与AI型人格有效沟通”的“辅导需求”,还是相当旺盛的。
不过,在这些“求助”和“吐槽”的留言中,也夹杂着一些让林溪感到有些……微妙的评论。
比如,有位听众留言道:“溪溪,我觉得你说的那个‘理性朋友’,虽然听起来有点奇葩,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挺可爱的?至少他很真实,不虚伪。”
还有一位听众说:“虽然他情商不高,但他如果真的用AI的逻辑去爱你,那一定是一种极致的、不掺任何杂质的纯粹吧?”
甚至还有听众开始“YY”:“溪溪,你和这位‘理性朋友’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故事?感觉你们的互动很有CP感啊!”
林溪看到这些留言,脸颊不由自主地有些发烫。
CP感?她和那个“@程”先生?开什么玩笑!他们之间明明只有“辅导员”和“学员”的纯洁革命友谊好吗?!(虽然这个“辅导员”当得有点心累)
至于“可爱”和“纯粹的爱”……林溪承认,钱程有时候确实会展现出一些笨拙的认真和……不易察觉的善意。但要说“可爱”,那还差得远呢!要说“爱”,那更是天方夜谭!他连什么是“喜欢”都还没搞明白呢!
林溪摇了摇头,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甩出脑海。
她决定,下一期《频道溪》的选题,就从这些听众的“烦恼”入手,好好地、深入地探讨一下“如何与不同沟通风格的人有效相处”这个话题。
或许,在“辅导”钱程的同时,她也能为那些同样被“AI型人格”所困扰的听众们,提供一些……嗯,来自“资深受害者”的宝贵经验?
想到这里,林溪突然觉得,自己的播客事业,似乎又有了新的“使命感”和“研究方向”。
而这一切的“灵感来源”,都指向了隔壁那位正在努力加载“情感模块”的“@程学员”。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http://888zwz.com/book/ddhfhg-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888z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