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溪忙着为《频道溪》的听众们排忧解难,并暗戳戳地将“@程学员”作为“反面教材”和“灵感源泉”的同时,钱程的“AI大神”生活,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他的主战场,是一家位于城市高新区、充满了未来科技感的AI公司——“启示录智能”。这家公司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汇聚了一大批顶尖的技术人才,而钱程,正是其中核心算法团队的重要一员。
林溪曾经在一次“非正式辅导”(也就是日常闲聊)中,好奇地问过钱程,他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钱程的回答是:“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构建和优化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认知智能等领域,旨在提升人工智能系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决策精度。”
林溪听完,表示:“……哦,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然后默默地在心里给他的“AI属性”又加了一分。
对于钱程来说,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他探索世界、验证逻辑、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感的源泉。
他的工位在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桌面上除了两台高配置的显示器、一个符合人体工学的键盘鼠标套装,以及一个常年散发着咖啡香气的保温杯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杂物。这与他那间同样充满科技感但略显杂乱的公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只有在面对代码和算法时,他那追求极致效率和秩序感的“AI大脑”,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放。
公司的同事们对钱程的评价,大多是“技术牛人”、“行走的BUG修复器”、“沉默寡言的怪才”。
他很少参与办公室的八卦闲聊,也几乎不参加公司组织的团建活动(除非是技术分享会或编程马拉松这种他感兴趣的)。他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代码世界里,戴着降噪耳机,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字符,仿佛那是宇宙间最美妙的乐章。
当团队遇到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时,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钱程。他总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并给出最简洁高效的解决方案。
“程哥,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一首降不下来,你给出出主意?”一个年轻的程序员抱着笔记本电脑,一脸崇拜地凑到钱程工位旁。
钱程会摘下耳机,接过电脑,目光在屏幕上快速扫过,然后指出几处关键的代码逻辑缺陷,并给出优化建议。往往几句话就能点醒对方,让问题迎刃而解。
“程哥,这个图像识别模型的准确率遇到瓶颈了,怎么都提不上去。”另一位负责计算机视觉的同事也来求助。
钱程会调出模型的训练数据和参数配置,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然后提出调整模型结构或优化数据预处理方案的建议。
在专业领域,钱程是绝对的权威和大神。他的每一次“技术输出”,都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和精准。
这也让林溪更加困惑。
一个在工作中能够如此高效、精准地处理复杂信息、解决棘手难题的人,为什么在面对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时,却显得如此……笨拙和无措?
难道他的“CPU”把所有的运算能力都分配给了代码和算法,导致“情感处理单元”的性能严重不足?
林溪有时候会想象钱程在公司里的样子。他是不是也像对待她一样,用各种“数据分析”和“逻辑推演”来和同事相处?那他的同事们,又是如何“幸存”下来的?
有一次,林溪在和钱程进行“辅导”时,忍不住问了这个问题。
“钱程学员,”她好奇地问道,“你在公司里和同事交流,也是……也是像和我这样吗?”
钱程推了推眼镜,回答道:“在工作情境下,我的沟通方式会更侧重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和任务的高效执行。因为目标明确,所以沟通的‘模糊性’和‘情感干扰’会相对较低。”
林溪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看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这位“AI先生”还是会自动切换不同的“运行模式”的。只是,他的“社交模式”和“情感模式”,目前还处于“公测版”,BUG频出。
钱程的工作非常繁忙,加班是家常便饭。林溪经常在深夜看到他公寓的灯还亮着,或者在周末早上,就听到他敲击键盘的声音。
她知道,那些闪烁的屏幕和跳动的代码背后,是他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爱和执着。
这种纯粹的、近乎偏执的热爱,有时候也让林溪感到一丝……莫名的触动。
她开始理解,为什么钱程会对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情感规则感到困惑。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应该是有序的、可预测的、并且能够通过优化算法达到最优解的。
而人类的情感,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无序、最不可预测、也最无法用“最优解”来衡量的东西。
这对于一个习惯了用代码构建和理解世界的AI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林溪看着隔壁那扇偶尔会透出灯光的窗户,突然觉得,自己这个“情感辅导员”的使命,似乎又多了一层……帮助一个迷失在二进制世界里的灵魂,找到通往感性彼岸的路径?
虽然这条路,可能比优化任何一个AI算法都要漫长和艰难。
(http://888zwz.com/book/ddhfhg-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888z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