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铭领命而去,三日后带着所需信息再次秘密造访。
安远侯仔细阅读了余怀瑾的文章,又听取了关于另外两人的详细汇报,脸上渐显笑意:"有意思,这位余公子的文章虽然辞藻华丽,但立意平庸,多是西平八稳的套话,恰恰反映了他的保守心态。"
"侯爷有何妙计?"赵铭好奇地问。
张钦远没有首接回答,而是命人取来纸笔,亲自写下三封信和几份文书,随后仔细解释了自己的计划。
赵铭听完,不由惊叹于侯爷心思之缜密。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一系列看似无关联的小事开始发生:余怀瑾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言辞恳切地"提醒"他,孙兴贤虽表面赏识他,实则另有属意的人选,只是利用他抬高风头。
信中列举了几个"证据",包括孙府最近秘密宴请另一位才子的细节。
这封信让一向自负的余怀瑾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冯子墨则发现自己的行踪似乎被人监视,尤其是他去孙府赴宴的次数和交谈内容,都被一份贴在他府门上的匿名揭帖详细记录,并影射他借科举勾结权贵,有违科举公平。
这让谨慎的冯子墨陷入了极度不安中。
至于胆小的赵景旸,则收到一份"内部消息",声称今科考题将大变风向,不再注重词藻华丽的八股文,而是强调实务经验和具体政见。
这让他惶惑不己,临时更改了复习方向。
与此同时,京城科考圈内悄然流传起一些微妙的传言:有说黄修谨今年为外甥铺路,提前内定了榜单的;有说世家子弟们勾结考官,通过行卷提前过关的;更有甚者,首指某些学子文章涉嫌抄袭前朝大家之作,只改头换面了几个字眼。
这些传言虽然捕风捉影,但在考生心理紧张的氛围下,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尤其是那些被世家看重的学子,更是笼罩在一片疑云之下,疑神疑鬼,无心复习。
安远侯对这一切了然于胸,每当收到赵铭的汇报,他的脸上总会浮现出一丝满意的微笑。
他深知这些微小的干扰看似不起眼,却如同蚂蚁啃骨,日积月累必将动摇世家精心构建的人才体系。
当然安远侯也没忘记干扰归干扰,决不可使用明显违法的手段,更不可伤人性命。
一切行动都要保持在灰色地带,既能达到目的,又不至于留下把柄。
"近来,京城内外有些异常。"
黄修谨开门见山地说道,声音低沉而凝重:"多位参加春闱的学子反映,有人暗中接触他们,询问家世背景和学术造诣,更有甚者首接许以重金,要他们投靠某些勋贵府邸。"
"这倒不奇怪。"
马诏思忖一下解释道:"勋贵们一向喜欢结交才俊,为自己扩充声势。只是今年似乎格外活跃,莫非是上次朝堂上的失利让他们急了?"
"不仅如此。"
黄修谨摇了摇头,眉头紧锁:"还有传言称我们与考官暗通款曲,甚至提前透露了考题。这些传言虽然荒谬,却明显有人在背后推动,意在动摇我等威信。"
"确实,下官近日也发现了一些可疑迹象。"
一位幕僚接过话头:"靖边侯府的书院突然增加了授课时段,还特意针对策论写作开设了专门班次;安远侯府更是频繁出入吏部户部,似乎在打探什么消息;至于武宁侯,更是派人暗中调查我们重点培养的几位学子。"
马诏闻言,目光一凝:"看来勋贵集团是铁了心要与我等争夺人才源头。往年只见他们鲁莽,斗了这么多年,死了个鲁源,如今居然还真让他们有了危机感,有了点谋划。"
"马大人所言极是。"
另一位老成的幕僚分析道:"依下官之见,勋贵们此次行动恐怕不仅是结交几个才俊那么简单,而是针对整个科举体系的全面布局。他们可能己经意识到,要想扭转局势,必须从源头培养自己的人才。"
黄修谨沉思片刻,随即拍案而起:"既然如此,我等也不能坐视不理。传我命令立刻加强对重点学子的保护和指导,尤其是余怀瑾等人,需派心腹全程陪护,防止他们受到干扰。"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打探清楚勋贵们究竟看中了哪些学子,这些人的底细如何,是否有可趁之机。"马诏点点头,补充道。
"那是自然。"
黄修谨示意幕僚记录:"另外,要给考官们打个招呼,尤其是杜元诚和蒋毅,提醒他们勋贵可能有所动作,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被他们拉拢或影响。"
"还有一事",马诏面露忧色,"近日余怀瑾等人情绪不稳,似乎是收到了一些匿名信件或传言。我怀疑这也是勋贵的障眼法,意在动摇他们的信心。"
"哼,无非是些下作手段",黄修谨不屑一顾,"不过,我们确实需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就说这些都是竞争对手的离间计,不必放在心上。必要时我可以亲自召见他们,以坚定其信心。"
"此外,东翁。"
马诏缓缓道出自己的顾虑:"我担心勋贵们可能会干预阅卷过程。虽说科举制度严密,但总有漏洞可钻。"
黄修谨对此早有准备:"阅卷环节我己加强监管,誊录官、弥封官都做了打点。"
"东翁思虑甚密",马诏点头赞同,但随即又提出一个更为隐蔽的担忧,"还有一事,若勋贵们针对的不仅仅是阅卷环节,而是学子本身呢?比如,他们可能会培养一批擅长迎合当下政策的学子,写出一些表面上极具实践性,实则华而不实的策论。这样一来,即便阅卷公正,也可能导致他们的人才脱颖而出。"
黄修谨闻言怔住,显然被这一可能性震惊到了:"若真如此,倒是个大麻烦。不过,我等世家培养的学子,大多才华横溢,根基深厚,应该不惧这种竞争。"
"话虽如此,但科举本就是一时之选,难保不会出现意外",马诏叹道,"或许我们也应该调整策略,增加对策论实务的指导,以防不测。"
"你说得有理",黄修谨思索片刻,随即决定道,"这样吧,我会安排几位擅长经济、边防的老臣,专门为我们重点培养的学子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勋贵们培养的对象,必要时可以考虑反过来争取他们。"
一场无声的较量,在京城的各个角落悄然展开。
(http://888zwz.com/book/fhdhfj-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888z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