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林溪和钱程因为“共同的敌人”——小区熊孩子,而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之后,两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变得更加自然和……嗯,多元化起来。
“情感能力提升项目”虽然没有明确的“课程表”和“KPI考核”,但却以一种更生活化、更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
林溪不再刻意地去“辅导”钱程,而是更多地在日常交流中,不经意地向他传递一些关于情感和沟通的“小技巧”。
而钱程,似乎也逐渐习惯了林溪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模式”。他虽然依旧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AI式”的言论,让林溪哭笑不得,但他也在努力地尝试去理解和应用那些他暂时还无法用逻辑完全解释的“人类行为规则”。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钱程开始对林溪的播客节目——《频道溪》,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以往,他虽然也听过几期《频道溪》(主要是在林溪的“强烈建议”和“辅导要求”之下),但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研究素材”或“数据样本”,用来分析林溪的“情感表达模式”和“听众心理需求”。
但最近,林溪发现,钱程似乎……真的开始“听”她的节目了。
他不再仅仅关注节目的“信息密度”和“逻辑结构”,而是开始对节目讨论的“情感话题”本身,产生了一些……思考和疑问。
有一次,林溪在最新一期节目中,讨论了“原生家庭对个人婚恋观的影响”。她在节目中分享了一些听众的真实案例,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家庭环境可能塑造出的不同情感模式和择偶偏好。
节目上线后的第二天,钱程在楼道里遇到林溪,主动开口道:“林溪导师,我听了你最新一期的《频道溪》。”
“哦?是吗?”林溪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一丝小小的期待,“感觉怎么样?”
“内容很有启发性。”钱程点了点头,然后推了推眼镜,问道,“关于你提到的‘原生家庭印记’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塑造,我有一些疑问。这种‘印记’是否具有不可逆性?后天的学习和环境改变,能否对其进行有效的‘重编程’或‘优化’?如果可以,其‘优化算法’的关键参数是什么?”
林溪:“……”
好吧,她就知道,不能指望这个AI先生能有什么“感性”的反馈。他关注的重点,永远是那么的……科学和严谨。
不过,林溪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感到无奈或抓狂。她反而觉得,钱程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至少,他开始思考这些与“情感”相关的问题了,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当成一堆“无法理解的BUG”。
“钱程学员,”林溪耐心地解释道,“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是深远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后天的经历、学习、以及……嗯,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都可能帮助我们疗愈过去的创伤,重塑我们的情感模式。至于‘优化算法’嘛……我觉得,可能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需要个体的自我觉察、反思和……勇敢地去尝试。”
钱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似乎在将林溪的这番话,与他脑海中的“数据模型”进行比对和验证。
从那以后,钱程几乎成了《频道溪》最“特殊”的忠实听众。
他不仅每期必听,还会针对节目中讨论的某些观点或案例,向林溪提出各种“AI式”的疑问和探讨。
比如,当林溪在节目中讨论“异地恋的维系技巧”时,钱程会问她:“根据我的数据分析,异地恋的失败率远高于同城恋。那么,维系异地恋的‘核心算法’是什么?其‘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如何评估?”
当林溪在节目中分享“如何识别PUA(精神控制)”时,钱程会问她:“PUA行为模式是否可以建立一套精确的‘识别模型’?其‘特征向量’和‘权重分配’是怎样的?我们能否开发一个AI工具,来辅助用户进行‘PUA风险预警’?”
林溪感觉自己快要被他逼成一个“情感问题AI研究专家”了。
但与此同时,她也发现,钱程的这些提问,虽然角度清奇,但往往能从一个全新的、理性的视角,让她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情感现象,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们的交流,不再仅仅是林溪单方面的“辅导”,而更像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互相启发?
林溪甚至开始在策划新节目时,会下意识地考虑一下:“如果这个问题抛给钱程,他会怎么回答?他会从哪个角度去分析?”
她发现,钱程那种极致的理性和逻辑,有时候反而能帮助她剥离掉情感的迷雾,看到问题的本质。
而钱程,似乎也从林溪的节目和与她的交流中,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虽然依然很“AI”但却在不断丰富的“情感认知框架”。
他开始尝试用一些林溪在节目中提到过的“情感词汇”来描述自己的“状态”,比如,当他攻克一个技术难题后,他会对林溪说:“我现在体验到了一种……类似于‘成就感’和‘愉悦感’的混合情绪。”
虽然他的表达依旧生硬,但林溪能感觉到,他正在努力地,向这个充满“BUG”但也同样充满“魅力”的情感世界,迈出探索的步伐。
而《频道溪》,则意外地成为了连接他们两个不同世界的……一座桥梁。
(http://888zwz.com/book/ddhfhg-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888zwz.com